網誌風潮
(原於2005年3月30日發表於舊網誌)
網誌的掘起顛覆了新聞, 媒體, 還有記者在社會上扮演的傳統角色, 因為任何人都可以從自己的角度提供對個別事件第一手的經驗與看法. 舉例而言: 一位參加326大遊行的上班族可以在網誌上紀錄下自己對整個事件的觀察; 又或是當新聞媒體大量報導政治人物對於該不該移除植物人Terri Schiavo的餵食管而爭論不休時, 植物人家屬, 第一線的醫療人員可以藉由網路分享彼此最直接的經驗及看法. 當這些點連接成為一條線, 進而成為一個面的輿論時, 其影響力將會是相當驚人的
相較於台灣, 網誌在美國所產生的影響及討論顯得要大了許多. 兩個偏民主黨的網誌Power Line及Talking Points Memo宣稱其每日瀏覽人數達到十五萬人, 這個數字比起一些傳統傳媒毫不遜色. 著名的哥倫比亞傳播公司(CBS)新聞主播Dan Rather也因為在美國大選競選期間報道未經確認, 但對小布希總統不利的檔案, 在網路輿論的壓力下不得不被迫提早退休. 而蘋果電腦公司(Apple)對二十五名經由網路洩露公司機密員工的訴訟案中, 向法院要求傳喚其中三名涉案者並要求其透露消息來源, 最後法院准許該項請求時引起軒然大波及熱烈討論
真相需由不斷的辯證而產生, 只有大量的資訊才能還原事件的原貌, 進而讓多數大眾產生共識. 而在這一波全民新聞 (public journalism)的潮流下,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意見自由交流管道(a marketplace that allows free exchange of ideas)似乎指日可待. 但完全暢通, 無限制的訊息交流真的能促成帶動社會進步的動力嗎?
新聞人員養成需要嚴格的訓練及不斷的新聞道德薰陶. 從最基本的事件要素 - 誰, 何時, 何地, 什麼人, 什麼事及什麼影響 - 的確切報導之外, 平衡報導, 選擇有可信度的新聞來源, 及寫作手法, 都必須要有通盤的了解跟磨鍊. 一般大眾或許有第一手的消息, 但其內容可能是誤導或偏頗的. 網誌作者 "先報導再查證" 的心態只會使這些訊息的價值下降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