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自由及兩岸關係
(原於2005年4月16日發表於舊網誌)
最近陸委會以"整理兩岸新聞交流秩序"以及"反制中國製定反分裂法"等理由, 中止新華社及人民日報兩家中國媒體在台灣駐點採訪的許可. 陸委會主委吳釗燮在記者會中表示我方此舉是因為這兩家中共官方媒體的報導 "無助於忠實反映台灣民意及兩岸溝通了解," 而我方"不排除讓管道更多元化, 增加在地方具影響力的大陸媒體來台駐點." (2005/04/10, 中時晚報, 01/焦點話題). 但當陸委會批評這兩家媒體的報導無助於兩岸的溝通了解時, 其這項政策對原本已經少得可憐的兩岸溝通渠道又能有多少實質上的建設?
在美國的這段期間, 我藉由各種場合認識了不少來自中國的同學. 經過多次的相處及對談後, 我深深覺得台灣跟中國人民之間最缺乏的就是建立在互信基礎上的溝通交流. 溝通的本質不在於說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 而是讓雙方能夠充分了解彼此的立場, 進而能從對方的觀點去看雙方原本的歧見. 歧見的造成並非一日之寒, 我們也不期望能夠在短時間把問題完全解決. 但如果彼此能夠藉由溝通產生共識, 很多不必要, 不理性的遺憾其實都可以避免
陸委會這次拿新聞媒體開刀更是不智之舉. 從國際觀點來看, 新聞自由是民主國家最基礎的人權, 任何政治勢力都不能加以干涉. 政府這次的大動作立即引起了國際媒體的注意: 包括美聯社(AP), 法新社(AFP), 路透社(Reuters),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等媒體都報導了此一消息. 此外, 總部設於巴黎的無國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也發表聲明促請政府重新考慮實施新聞檢查的決定. 原本為了反制中國反分裂法 最後卻賠上陳水扁政府人權治國及台灣民主法治的國際形象, 取捨之間利弊不喻自明. 重點是, 即使賠上了國際形象, 這項政策真的能夠促使中國媒體公正確實地報導台灣新聞嗎?
在最近的一堂問卷調查研究方法課上, 同學們合力設計了一份問卷問題來了解受訪者的媒體使用習慣以及他們的政治及社會價值觀對這些習慣所造成的影響. 由於這之後是一份跨國性的問卷, 於是教授相當歡迎班上國際學生提供不同的國際觀點. 當同學們在討論不同媒體所製作的新聞報導的特性時, 來自中國的同學提出了一些來自其他國家同學從未想過的問題. 他們詳細地詢問受訪者對不同媒體新聞內容的態度; 例如詢問受訪者覺得這些新聞是否確切(accurate), 是否有平衡報導(balanced), 是否如實報導(truthful), 是否有可信度(trustworthy), 及是否能獨立於外界影響 (independent of outside influence). 這些要素的確在製作新聞時缺一不可, 但對大多數美國及其他國家的學生而言, 這些似乎都已經是很自然的新聞必備條件; 而似乎中國國內的媒體環境造成來自中國的同學在閱讀一篇新聞報導時對這些細節會花更多精神去注意. 我的重點是, 我們千萬別低估了中國人民在閱讀新聞時的思考及判斷能力. 新華社及人民日報不會是中國人民獲取台灣新聞的唯一管道; 鳳凰衛視,新浪網網路新聞, 甚至是美國之音(VOA)及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都是他們獲取消息的來源. 講句玩笑話, 台灣政府中止中國新聞媒體採訪的許可只會讓他們能更名正言順地以 "看圖說故事" 的方式報導台灣新聞
我相信開放中國記者採訪對台灣絕對是有利的. 除了能夠增進雙方溝通, 台灣社會的開放及包容對中國記者的寫作及思想也會帶來一定的衝擊. "民主選舉, 還可以透過制度稍稍了解, 但'自由的滋味,' 唯有來到這個社會, 才能深深體會" (2005/04/12. 中國時報社論. A2/焦點新聞). 思想衝擊的影響雖然可能在短時間之內無法看到, 但這些記者日後回到中國都將會成為社會的意見領袖, 扮演著鑄造中國社會民意的重要角色
以公共關係研究的觀點而言, 公眾可依他們的特徵將他們分成四類: (1) 對各項議題皆積極參與的公眾; (2) 參與大多數議題的公眾; (3) 只參與關係到本身或小部分群眾人口議題的公眾; 以及 (4) 完全不參與議題議題的公眾. 理論上, 對議題積極參與的公眾會主動去蒐集相關議題的資訊, 並藉由不同的管道組織起來, 形成力量. 同時, 他們對於較消極參與議題的公眾, 在想法及觀點都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Vasquez, G. M; Taylor, M. (2001). Research perspective on "the public". In R. L. Heath (Ed.) Handbook of public relations (p. 139-154).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把這個理論應用在當下的情況, 中國記者的身分就有如先行者, 因為本身的職務或興趣使得他們對台灣有著充分的觀察及了解, 並也有自己的見解. 而大多數的中國人民對台灣議題的參與度相較於這些人員顯得較不積極, 甚至是被動, 間接使得這些第一線記者的影響力提高. 簡單一句話說, 這些駐台記者對中國的對台民意其實是有著深遠的影響的, 而這些影響不單來自於他們對台灣事務的報導上
新聞自由是全球民主國家的共識, 也是大多數台灣人民的共識. 這個普世價值不該是兩岸關係惡劣報復之下的犧牲品, 台灣政府也不該因為
中國媒體的偏頗報導而失去對自由民主的信仰
(以下是對網誌讀者提問的部份回覆)
2005/04/18
我個人認為新聞自由跟言論自由一樣, 都該享有最基本, 毫無條件的保障. 媒體新聞跟個人言論一樣, 都是對生活周遭的事物做報導或是提出本身的觀點. 他們的不同點在於組織規模大小, 發表訊息的管道及對社會大眾的影響, 但不應該因為這些不同點而剝奪對新聞自由發表的保障
那麼, 接著下來的問題是: 新聞自由難到就無限上綱嗎? 以法律觀點而言, 新聞媒體的言論就跟個人言論一樣, 必須對言論內容負責. 但在美國, 新聞自由的確大到相當驚人的地步, 特別是當新聞牽涉到政治事務時. 我們可以用一個金字塔來做個比喻: 政治及社會性言論屬於金字塔的最上端, 應受到完全, 毫無條件的保護; 中間那層是商業性以及具性暗示但不猥褻的言論; 而猥褻言論, 誤導性廣告及辱罵性文字最不受言論自由保護. 政治是屬於眾人的事務, 攸關全民的福利. 每個人, 包括新聞媒體, 都該享有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利. 也因為這樣, 人們可以獲取最多數的資訊來還原事物的全貌, 也可以在聽取各種不同的意見之後進一步產生自己的想法. 也許會有個人或單一媒體發表過於主觀或與事實不符的言論(當然, 當本身說這些報導過於主觀或與事實不符的同時, 我自己也是以主觀的態度在做評斷), 但如果沒有這些訊息的話, 我們又怎能比較出其他訊息的公正與詳實呢?
同時, 我認為不能因媒體的知識水平來決定他是否享有新聞自由. 舉個例子來講, 我們能因為一個人的教育程度來決定他是否能夠自由地發表意見嗎? 言論的影響力有大有小, 人們也可以自己決定是否接受言論及想法, 但是言論發表的自由是需要絕對的保護的
"我也許不贊同你所說的, 但我會至死捍衛你發表的權利." - 伏爾泰
"I may not agree with what you say, but I'll defend to the
death your right to say it." - Voltaire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